巴拉萊卡[俄羅斯民間樂器]

巴拉萊卡[俄羅斯民間樂器]

俄羅斯一種弦樂器。琴腹呈三角形,有3根弦,品(fret)可移動。通常用手指撥奏,也可用皮革制的撥子彈奏。有大、小6種型號,最大的琴身高度相當於普通人的身高。這種琴由於尺寸和大小不同,音域和音高不一,倘若十幾架一起演奏,可以抵上一個交響樂隊。18世紀從冬不拉琴(dombra)演變而來。這種樂器用於民間音樂,但在20世紀也用於大型巴拉萊卡樂隊。

樂器介紹

民族樂器巴拉萊卡琴即三角琴

巴拉萊卡[俄羅斯民間樂器] 巴拉萊卡[俄羅斯民間樂器]

撥奏弦鳴樂器。由多姆拉演變而來,共鳴箱呈三角形,曾譯名為“三角琴”。流行於俄羅斯民間。面板平坦,上有一個圓形出音孔,張有三根弦,定弦為:e、e、a。音域為:e~a。常用於民間歌舞伴奏。十九世紀後期,由蘇聯安德烈耶夫改革系列化,形成最高音、高音、中音、次中音、低音、最低音等六個聲部的形制,成為新型俄羅斯民族樂隊的主要弦樂器。

結構

三角琴的共鳴箱表面為邊長40厘米的三角形,正中偏下裝有支弦的橫碼。頂端鑲有60厘米長的琴把,上嵌骨片製作的發音品位。琴把頂端略顯寬大,呈傾斜狀,裝有四個或六個弦柱。演奏時,或用牙撥彈奏,或用指甲彈奏。聲量較小,適用於獨奏和家庭小聚時伴舞。

發展歷程

在俄羅斯風俗里巴拉萊卡琴被視為俄羅斯民族的象徵,因為它比其他樂器更能抒發俄羅斯人的的性情,幾乎所有的俄羅斯人都對其情有獨鍾。最早的關於巴拉萊卡琴的文字記載可以追尋到彼得大帝時期,當時三角琴就已經被認作是俄羅斯最古老、最普及的民間樂器。無論是宮廷慶典,還是百姓的婚宴,無論是繁華的鬧市,還是偏遠山區,幾乎時時處處都能聽到巴拉萊卡琴的樂聲。據傳,最初三角琴流行在俄羅斯北部和東部,是當時流浪藝人手中一種最“時尚”的樂器,後來成為家喻戶曉、老幼皆知的“玩意兒”。但是, 在19世紀初,隨著手風琴的出現,這件古老的樂器竟受到 “冷落”,悄然地“淡”出了當時的藝術舞台。直到19世紀末,一位年輕的俄羅斯貴族瓦西里·安德烈耶夫,重新改寫了巴拉萊卡琴的歷史。這位俄羅斯民間樂器的“痴迷者”同幾位天才的音樂大師伊萬諾夫(В·В·Иванов)、巴謝爾博斯基(Ф·С·Пасербский)、納里莫夫(С·И·Налимов)一起對三角琴進行了改創,按照弦樂四重奏的模式,設計出各種型號的巴拉萊卡琴。一個新的三角琴家族誕生了,瓦西里. 安德烈耶夫因此被譽為“年輕的巴拉萊卡琴之父”。1897年1月11日在瓦西里. 安德烈耶夫的主持下在彼得堡貴族議會大廳舉辦了“俄羅斯大樂團”第一次演出。這次成功的演出在俄羅斯民間音樂發展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,使巴拉萊卡琴這一古老的俄羅斯民間樂器重獲新生。

歲月流逝,巴拉萊卡琴也有許多改變。18世紀的巴拉萊卡琴, 其琴頸比現在的長4倍,琴體比較窄,而且只有兩個琴弦。19世紀末的民間樂器“大創新”使得這古老的三角琴變得多姿多彩。20世紀的“大變革”把巴拉萊卡琴帶入新的時代。它不再僅僅是俄羅斯流浪藝人的“伴侶”,已經成為世界舞台上的“明星”。各種組曲、奏鳴曲與協奏……巴拉萊卡琴既能演奏出俄羅斯的民歌樂曲,又能演繹出東西方的和諧來。今天,這一古老的俄羅斯民間樂器,在新時代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